人力资源 >> 正文

詹万承:以后很难靠养老金体面生活

2013-09-16 11:20:55 来源:网易评论

“男的去做园丁,女的给人洗衣服”,这是近日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给延迟领取养老金开出的药方。可想而知,这“男耕田来女织布”的田园假想,无异于在公众因延迟退休提议而生的怒火上再浇了一瓢油。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杨燕绥教授还为清华大学养老改革体制方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也就是说,她的这番话不是局限于书斋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有可能成为日后养老金改革的措施。事后,她做一定程度的澄清解释,介绍了接受电视台采访时的语境,“当时在谈居家就近参与养老服务”,给掐头去尾的片段减少了几分突兀之感。

但不管怎样,挨骂是必不可少的。任大炮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居然想用老百姓的钱去挽救政府的无能和腐败?”诚哉斯言,交养老保险是强制的,一分钱也不能少,一年也不能减,到了退休领取时又遮遮掩掩,一会说要延迟退休,一会又说退休了要延迟领取养老金。后一种观点是杨燕绥教授所支持的,她认为退出劳动市场与退休不可相提并论,进而认为退休与延迟领取养老金也有区分。

延迟退休好不好是一个问题,延迟退休是不是迫在眉睫是另一个问题。比照国外经验,很难一棍子就将延迟退休打死,它的可行与好处也不是学者胡诌。但在公务员交的少拿得多,养老金双轨制不改革的当下,很容易让人认为是,政府改革总是先拿民众开刀,对自己的分毫利益都难以舍弃。类似的观感并非无因可觅,当养老有利可图的时候,政府高歌猛进把养老揽为自己的责任,可随着养老金缺口日益显现,养老市场化、退休年龄与国际接轨的论调又密集出炉。

这些都是批判杨燕绥教授观点的原始背景,也是为何一句话惹来如此多嘲讽的原因所在。杨燕绥教授将延迟领取养老金,误认为了作出评判的默认前提,可这也正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变量。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假如将前提设定为养老金退休就发且每月足额发放,那么女性从50岁到65岁的十年又将如何渡过呢?

在绝大多数国人的潜意识里,退休一般就是每月领着养老保险啥也不干,然后每天溜溜鸟喝喝茶。辛辛苦苦一辈子之后颐养天年,肯定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当有的守望回报。但在目前的老龄化大潮之下,理想与现实远不只是一线之隔,养老金缺口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家庭养老恐怕也难以维系。

一对夫妇供养两对父母的养老方式,囿于夫妇俩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注定不可规模化。举极端一点的例子就是,单独居住的父母缺乏照料,年龄越大生活起居越是不便,日本曝出的离群索居老人死后长时间没人发现案例,日后可能也将在超级老龄化的国内上演,尤其需要提及的是,进入、深度和超级三个程度的老龄化,中国转变的时间是非常迅猛的。

购买养老服务将成为日后老年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手段,也就是说,类似社区养老院之类的机构,将成为填补家庭养老不足的自然存在。可以预想的是,相比狂飙突进的养老服务收费,艰难增长的养老金,也将面临杯水车薪的窘境。也即是,以目前的缺口来看,未来的养老金只能勉力维持基本温饱,妄图以此购买完善的养老服务无异于痴人说梦。

个人认为,这实际才是杨燕绥教授想要谈到的,所以她才会轻率地说出开头那番话,甚至不惜在结尾还加了一个评价语:多好啊。她也是基于所闻所见做出的判断,据其所述,她曾参观过国内某养老社区,其中的管理人员很少,大部分是做清洁与贴身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基本都在50到60岁左右,月收入大概在3000元人民币,能够保证生活的需求。当然这只可能是较为量身的建议,而非所误解的下岗再就业程序化模式,假如体弱多病者退休了,还要强迫去照顾其他老年人如何胜任,这样的诡辩显然没有意义。

退休再就业,甚至是去服务富人的养老。这可能是目前许多人心中难以跨越一道坎。但问题就是偏偏存在,即便老年人有房有子孙,但旷日持久的服务,所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远不是家庭所能长久承受的。也正因如此,杨燕绥教授所说的“老年人要学会终生自立”,虽然看上去很残忍,但在国内也很真实。(詹万承)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