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为何这7个医药男人入选"中国百佳CEO榜"?

2017-11-14 12:30:11 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 一票人马

11月5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与英文版研究团队合作发布了2017中国百佳CEO年度榜单。这是继2016年首次发布“中国百佳CEO”榜单之后第二次发榜。

医药行业一共7名企业家上榜。恒瑞医药孙飘扬首次上榜即位列第8名,医药行业第一名,康美药业马兴田较去年提升5名,跻身前十。此外,石药集团蔡东晨、瑞康医药韩旭首次上榜,而徐晓阳已经于2016年7月31日卸任中国生物制药CEO职务。

2017年中国百佳CEO排行榜·医药行业

资料

“中国百佳CEO榜单”延续的是英文版精神,根据客观数据来评判中国企业领导者的表现,而非根据名声或传闻。从2010年开始,《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已经发布了5次“全球最佳CEO”评选榜单。与其他媒体相比,《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榜单聚焦于两点:一是以企业领导人而非企业本身作为评估对象;二是关注企业家的长期业绩表现,而非短期绩效,这考验的是企业领导人能否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业绩。

2016年中国百佳CEO排行榜·医药行业

资料

具体的考评上,榜单主要关注的是股东回报和市值变化这两项指标,并从CEO就任第一天起对其任期内绩效加以跟踪分析。2017年还引入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评估,即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成果作为一项衡量标准。

榜单涵盖所有中国的上市企业(包括在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纽约和纳斯达克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每家采样企业的市值、资产和收入在2016年年底的数据均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榜单中出现了37位新CEO,与此同时,有63位CEO连续两年上榜。跌出榜单的CEO,原因来自以下几点:一是卸任或退休;二是公司股价表现不佳;三是ESG的评分不高从而与榜单无缘。

1

孙飘扬:打造市值一哥

2017年以来,在一把手孙飘扬的带领下,恒瑞市值一路飙涨,成为中国医药行业首个市值冲破2000亿的公司,目前市值2036亿,比2016年底上涨91%。

很少有人提及的是,在恒瑞医药最初的转型阶段,孙飘扬跑遍了全国所有科研单位进行市场调研,组织新品开发,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从来没有节假休息日。最艰难的时候,他患病在身,爱人在外地学习,年幼的女儿只能请邻居照顾。他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勒紧裤带,挤出经费搞新品研发。

超常的努力加上在新药开发方面的魄力与眼光,恒瑞的创新体系最终一步步建立和完善。如今,在国家药监改革整体鼓励创新、利好临床疗效显著的高质量大品种的背景下,恒瑞的产品线表现出强大的营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接下来,孙飘扬将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围绕国际前沿科技和靶点,在抗肿瘤、糖尿病、免疫治疗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研制更多好药惠及中国患者。同时强化国产制剂的全球销售,拓展海外市场,将恒瑞打造成中国人的跨国制药集团。

2

马兴田: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

从财报来看,康美堪称中国医药行业最赚钱的中医药龙头企业。2016年,其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大关,2017年第三季度,其净利润增长22%,在所有上市药企中排名第二。

其背后,则是康美药业围绕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打造出的中医药全产业链闭环生态。1997年,年仅28岁的马兴田创办康美药业。2001年,康美以化学药为主营业务挂牌上市。彼时,正值中药饮片市值低迷、政策因素尚不明朗,马兴田却大举进军中药饮片领域,斥资亿元创建了一家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中药饮片厂。凭借先发优势,康美快速通过中药饮片企业GMP认证。这成为了康美“发家”的起点。

从化药到中药饮片的转型并非运气和偶然。年轻时的马兴田富有创意,并且敢于去冒险和尝试,他饱读中药典籍,并看到了中医药的发展瓶颈:缺乏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过思考和打磨,“中药饮片小包装”的创意使马兴田一举成名,它改变了中国自古以来“手抓秤量”的中药用药传统,彻底开启了中药的继承和创新,并从此撬动了康美爆发式增长。

在马兴田的布局下,其一方面从药房托管入手,与医疗机构、药店合作,牢牢掌握终端资源。另一方面,凭借中药材起家和中药材生产基地优势,借助政策优势挺进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市场。接下来,康美将围绕“智慧+大健康产业”,布局互联网医疗,发力医疗服务产业,通过合作、并购重组、自建等多种渠道继续掌握终端医疗资源。

3

蔡东晨:铁腕转型

2016年,石药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5.3%,创新药、普药等多个业务板块均大幅提升。2017年第一季度,来自创新药的收入占比达40.9%,而2013年这一数字还是19.3%。一切都在印证着,石药集团十几年前决定由原料药到高端仿制药再到创新药的战略转型成功。

对于“蔡老板”,石药团队几乎一致的评价是:直爽、热情、精力充沛。在医药界,他是赫赫有名的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的偶像;在企业界,他被中国企业教父柳传志称为“老虎”。蔡东晨对转型创新执着地坚持、毅力与苦干。

1998年,石药在香港股市再融资路演时,国外基金经理故意压低对石药估值时说的一段话让蔡东晨记忆犹新:“你们根本不能叫做制药企业,你们就是生产一些简单的化学品,撑死了也就是个大宗商品制造商!”

如这位经理所言,彼时的原料药价格高、市场好,石药原料药规模号称国内老大,是石家庄唯一一家利润过10亿元的企业,日子过得相当滋润。相比于长于创新、生产高科技药物的欧美药企,石药确实上不了台面。蔡东晨在企业活的最好的时候看到了危机。

结合自身对中国制剂市场的观察和思考,第二年,蔡东晨就下定了决心,拿出前一年的几乎全部利润,从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买下“恩必普”项目技术。之后,招人才、做临床、建厂房、跑市场……样样需要砸钱。“恩必普”项目走上了“敢于投钱、敢于亏钱”的道路。此后,石药几乎把每年的纯利润都投入到了研发之中,身居一线的工作人员也是逢山开路、过河搭桥。一路走来,关于新药研发,蔡东晨发过火、骂过人、拍过桌子,却从没在钱上卡过壳。

蔡东晨说:“做企业,特别是要做百年老企,你必须高瞻远瞩,越是形势一片大好时,越要看到背后掩藏着危机。我意识到,一个制药企业光靠原料药,肯定撑不过几年的红火期,必须进行创新,研发新药。”

市场的走向终于也肯定了他的选择。2014年时,在石药中央药物研究院里,就有涉及心脑血管、精神神经、内分泌、抗肿瘤等七大领域的25个国家一类新药、170个新药项目正在酝酿。走过第一阶段,接下来,将创新药继续做大做强,将仿制药做好做快,立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化道路,是石药集团在“后转型时代”的基本战略思想。

4

王明辉:续写中华老字号的新传奇

1999年,一纸调令让王明辉从云南医药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副总到排名第三的云南白药做总经理,从此开始了执掌云南白药近20年的历程。

新到云南白药的王明辉给人的印象是,这位脸上总带着笑意的领导,比较亲和、比较中庸,就像一个书生。但王明辉一上任就进行了雷厉风行的改革和创新。那时云南白药因为产品结构单一和产品形态老化进入了瓶颈期,销售疲软。王明辉带领管理团队从内而外开始了整体的改革,一方面加大研发,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一方面面向市场,进行公司的市场化改革。

王明辉创造的四大创新机制:内部创业机制、首席科学家制、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内部订单制,理顺了云南白药发展的责权关系,推动制度创新和企业再造,彻底改变了云南白药“吃老本”的历史。当公司产品变多、规模增长后,管理团队提出“稳中央、突两翼”战略,开始进军以云南白药创可贴为代表的材料医药业务和以云南白药牙膏为代表的含药个人护理产品业务;“新白药、大健康”战略则打开了药品、个人护理健康品、特色中药资源和第三方物流四个事业部的增长空间。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对其的报道,云南白药的销售收入在其执掌期间从1.2亿元人民币升至200多亿元,增长了约200倍。2017年4月,经云南白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决定聘任王明辉担任公司总裁兼CEO。自此,日前由云南省政府免去云南白药总裁职务的王明辉由国企领导人彻底转变为职业经理人。

5

王学海:少年成名

1998年,创办5年的人福科技在杰士邦身上投的1000万元打了水漂,公司员工士气低落。这时,年仅24岁的王学海出任人福子公司武汉杰士邦用品公司总经理,受命奔赴深圳,为当时已亏损上千万元的杰士邦“收拾烂摊子”。

王学海打破杰士邦单一的药店销售模式,首创商超、便利店销售安全套的先河,利用世界艾滋病日、情人节等一切机会进行事件营销,在酒吧、夜总会等场合提升杰士邦的曝光率。几年之后,一个边缘产业硬是被王学海做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

一手打造出市场的王学海因此深受人福高层的赏识,2003年,28岁的王学海任人福科技总裁,成为最年轻的上市公司总裁,2006年,王学海被人福科技董事会推举任董事长。

出任董事长后,王学海正式开始了掌舵人福跃向医药细分市场领导者的旅途。但此时人福由于主营业务变动频繁,多个领域都有涉及却都没有做强做大,资金链紧张。王学海选择了忍痛割爱、壮士断腕,将一手打造起来的、盈利强悍的杰士邦业务出售给了澳洲安思尔公司。之后,他收缩非医药战线,逐渐回笼资金,并以创新为抓手,专注生物和化学药研发。截至2016年底,人福医药旗下经营公司达100多家,不少产品已成为细分领域的第一名。

走过紧张期的人福开始踏步向国际化进军,并打造生育调节领域全产业链,一方面进行营销改革,恢复生育调节核心业务的稳定,另一方面该板块产品获准进入东南亚、欧洲等市场,正在大力开拓原料药高端市场。今年5月,人福医药41亿元再次将杰士邦纳入麾下,不仅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并购,收回自己一手打造的蓝海产品,也大大加强了生育调节领域消费品领域的竞争力。

6

李邦良:老当益壮

近年来,华东医药董事长李邦良已经很少在媒体中露面,但其一直是中国医药企业家中的典范,曾被媒体评为“最真诚、最具魅力的企业家”,这已经是《哈佛商业评论》第二次将其评选为中国百佳CEO(总共发布两期)。

李邦良出身清贫之家,曾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南京华东工程学院学习火箭制造专业,在1970年进入杭州华东医药公司。自1993年起便一直担任董事长一职,也就是在这一年,李邦良率先在国有企业组建市场部,融中西方营销理念于一体,创造性的开展了“百令万里行”活动,使得公司百令胶囊、赛斯平两个产品,在短时间内突破亿元销售大关,成为当时浙江医药界为数不多的单品上亿元的产品。

而让李邦良商业生涯中引以为傲,也最得意的一个决策是1994年,其一手促成了华东医药集团与美国默克公司的合资案。当时,华东医药与默沙东在杭州成立合资公司并建厂,华东医药占股25%。2013年,默沙东斥资1.2亿美元再在杭州建立新工厂,华东医药同样有参与,占股15%。其当时的这一举动使得后来的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浙江,被浙江省领导称之为“默克效应”。

毋庸置疑,李邦良是华东医药的灵魂人物。认识他的人都说,“李邦良是个厚道人。”其在接手华东医药时,华东医药只不过是一家不见经传、处在亏损边缘的小厂,而如今,华东医药已经成为一家集制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为一体,营收超200亿元,净利润超14亿元,市值超到500亿元的综合性医药企业。

7

韩旭:管内高手

瑞康医药董事长韩旭人如其名,低调、内敛,因为其妻张仁华持股最多,外界便天然的以为张才是瑞康医药那个大权独揽的“东家”。但实际上,正如张仁华曾告诉E药经理人的,韩旭才是真正的老板。只是韩旭管内,把握的是公司战略与发展节奏,鲜少公开露面而已。

韩旭年少时是典型的学霸,学的是地球物理专业,但擅长的是计算机专业,曾在中关村闯荡,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后来得以创立瑞康的启动资金。当然,也因为计算机专业的缘故,让主打医药商业的瑞康能够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快速增长。

1988年时,瑞康刚刚由新特药转型为医药商业,彼时实力较弱,整个公司不过四五十人,但是韩旭却力排众议,决定用计算机管理企业,准备花20万元购进一套OA系统,这笔钱够整个公司发一年的工资。为此,张仁华曾与其争吵过,但韩旭认定的事情从不会改。正如其妻张仁华所言:“千万不要以为我能左右的了韩旭,我们家韩旭说了是什么就是什么。”

其实,正是因为韩旭很早的这个引入OA系统决定,以及2003年引入ERP(企业资管计划)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才使得瑞康在国企林立的医药商业领域以低成本的优势壮大。而在战略层面,韩旭是一个颇具前瞻眼光,且能够进行长远谋划的企业家,无论是物流中心布局,还是选择独立IPO等方面,其都是在反对声中,力排众议,一步步将瑞康从0开始打造成年营收将超200亿元的商业巨头。

早在5年前瑞康医药上市时,韩旭就知道“两票制”必然会在中国落地,其在做透山东市场之时,在两票制还未落地,其它商业企业还在观望之时,迅速出击,在全国跑马圈地,两年内迅速实现全国的覆盖,恰好两票制落地,让瑞康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原标题:7个医药男人入选“中国百佳CEO榜”!他们凭什么?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