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5位医药企业家入选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2018-10-26 11:45:41 来源: E药经理人

作者: 梁建

这五人有海归创业,有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下海,更有医院一线人士的改革开放第一人,虽然名额只有五人,却全面代表了中国医药行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不同面向。

10月24日,《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发布,该名单是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推荐产生,主要是为宣传民营经济发展巨大成就,展示民营企业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风采,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忘创业初心,接力改革伟业”。

其中,有五位医药行业企业家上榜。分别是上海微创医疗器械董事长常兆华、奇正藏药董事长雷菊芳、贵州神奇制药集团董事局主席张芝庭、以岭药业集团董事长吴以岭和九芝堂董事长李振国。

1978年以后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从当年的73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近30000亿元,40年增长了410倍,远远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我国医药产业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完善监管体制,医药企业活力持续增强。相信在十年后的改革开放五十年之际,医药行业将会有更多名字在名单上出现。

不过,从人才角度来说,被定义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的医药、医疗产业人员显然有些少,占比不过5%,而五人当中,又大多十分低调,与以往常常出现在各类榜单中的名字显得并不太熟悉,比如说,掌控着医药市值第一股票的研发一哥孙飘扬,又比如说,打造了复星医药的郭广昌,他们都未曾出现在名单当中,这颇让外界感到意外。

1、常兆华——从“海归”到“归海”的转变

常兆华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及浦东新区工商联主席。其创建的微创医疗在二十年内迅速成长为一家跨国医疗器械集团,用他自己话说,自己通过创建微创医疗完成了从“海归”到“归海”的转变。

1992年,常兆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CryomedicalSciences公司先后出任资深工程师、首席科学家、研发部主任、副总裁等职务。如果按照一般路径发展,常兆华即将实现多数人向往的美国梦,但是就像常兆华曾经所讲,“你要一直走,脚下才会有路,延伸到一个你可能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作为一个非常了解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常兆华有一次偶然机会回国,但是当时他看到中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非常落后,毅然回国。“当时我们的患者只有两种选择——放弃高科技文明带来的疗效,或者承受较之国外患者数倍的价格。”这样的现状深深地刺痛了他。

回国之后,常兆华创建的微创医疗已经成为拥有数十家实体子公司的跨国医疗器械集团,上市产品200余个,应用于近80个国家的5000家医院,平均每15秒就有一个产品在全球被使用。公司注册专利1800余项,其中多项产品,甚至企业整体创新模式,都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而在取得诸多荣誉之后,作为科技型创新公司如何保持领先地位?常兆华给的答案是:一定要不断自我否定,自我重塑。

2、雷菊芳——工程师下海

贴在雷菊芳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但雷菊芳还是最喜欢工程师二字,这源于在创办奇正藏药之前。她是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同事们尊称为雷工。90年代响应国家“科技人才到经济第一线”号召,雷菊芳下海创办了奇正藏药。雷工的名称以及雷工脚踏实地的研究者风格融入企业。之后,或许是因为对技术人才的尊重,奇正藏药的中高层都简称为肖工、包工等。

奇正藏药的根基在西藏,雷菊芳在接触藏文化时,进而接触到藏医学,她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对藏传民间药物进行新的嫁接改造,从而走向产业化生产的道路。1993年,雷菊芳的第一个藏药产品“奇正炎痛贴”问世。1993年8月,雷菊芳注册成立了奇正藏药有限公司。雷菊芳到处送药,从各级运动队一直送到大街小巷的平头百姓。送出去了几万帖,导致公司负债累累。

亏本的送药活动几个月后开始见到成效。来自雪域高原,又有神奇疗效,人们口口相传,奇正藏药声名鹊起。求购者纷纷而至,随后奇正公司陆续开发出奇正消痛帖、洁白丸、二十五味松石丸、藏红花等多品种成系列的产品。

雷菊芳认识到,藏医药和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公司要获得大的发展,首先必须体现出对藏文化的尊重。所以奇正藏药大量招募藏族员工,并不惜成本地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在她的帮助下,许多藏族同胞脱离了贫困。

3、张芝庭——贵州省改革开放先行者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位于大山里的贵州省兴义县,当时刚从县中学调到区医院的张芝庭向领导提出申请:承包制药厂的土霉素车间。个人承包在当时的兴义甚至整个贵州都尚属首例。几经周折,张芝庭最终还是如愿承包了土霉素车间,跨出了他走向市场的第一步,他也因此而成了贵州省改革开放之初最早闯市场的先行者。

后来到了1987年,张芝庭利用家里仅有的21元钱买来3只坛子,赊来一包水泥,在家里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工作台,办起了兴义日化厂,即神奇集团的前身。兴义日化厂先后研发出“脚癣一次净”“皱立消”、“一次净脚气香露”、“君春乐”等功效神奇的“333”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走出国门,远销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而张芝庭随后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无效退款”的承诺,更使得他以品质和信誉迅速树起了神奇品牌-全球品牌网。

后来张芝庭与美国吴氏兴运公司合资组建“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自此,扬名海内外的“神奇”集团诞生。发展至今“贵州神奇”则成为人们提起贵州时的关键词之一。

从40年前主动承包亏损严重的制药厂,到现在上市公司的老总,张芝庭走过的岁月恰恰是中国人主动融入世界的集体记忆,所以张芝庭在自己成功之后积极投入慈善事业,从1994年至今,张芝庭在慈善事业上的投入已超过了5亿人民币,在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上名列第二。而他个人仍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就像张芝庭曾经所说,神奇从一个小企业成长壮大为集团,一路上的艰难困苦,千言万语说不尽,没有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的帮助,就不会有神奇的今天。因此,神奇集团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来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4、吴以岭——8元挂号费的院士

与共和国同龄的吴以岭出生于河北故城县的一个中医世家,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考上了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1年后他又考到南京中医学院,成为一名文革后首届硕士研究生。

完成学业后,吴以岭被分配到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从此开启了正规、向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医学生涯。在看病实践中,他发现针对心血管疾病的传统中医方剂多注重“活血”,也就是调理血液的粘稠梗阻,而少关注病变血管,特别是忽视毛细血管等身体微循环。“能达到更好疗效吗?”熟稔中医典籍的他带着疑问在通络病例中苦寻“良方”。

1982年底,吴以岭创新调配出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方——通心络,其中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等药味让很多老中医都连称奇怪、不理解,但此后良好的临床疗效让他信心倍增。如今,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仍是以岭药业的核心产品,2016年销售收入达12.7亿元。

后来2003年的一场SARS袭击了中国,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大批患者不治而亡,一时间整个社会都被恐慌的情绪笼罩着。就在吴以岭参加政协会议期间,北京市确诊了第一例SARS病例。于是吴以岭紧急部署,全面启动新药研发工作。由于当时还没有确诊为SARS病毒,吴以岭按照古书中“瘟疫”的记载和描述,从《伤寒杂病论》、《瘟疫论》和《温病条辨》中寻找灵感,经过严密的论证和配伍后开出了药方。由于疗效确切,没多久该药就进入抗SARS新药快速审批绿色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拥有名医、院士、首席科学家等多重身份的吴以岭,仍旧一直不变的是每周二他都在络病门诊室坐诊,8元的挂号费也沿袭多年。

5、李振国——兽医与中药照样能擦出火花

李振国大学学的专业是动物饲养和动物医治,就是通常所说的兽医。1986年,李振国在深圳开始研发地龙和水蛭的提取物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他的目标是把提取物精炼提取到可以直接注射到人身体内。

这项技术李振国尝试了很多次,失败了就重新开始,从1986年到1995年,正好十年,十年里提取技术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李振国成功了。1995年产品进入临床,1998年疏血通产品正式批下来试生产,2000年最终转正。

李振国创业是科研出身,他们更习惯科研的节奏去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所以都比较安静,很少为外人所熟悉,最近外界对于李振国最大的消息就是盘活了三百年老店九芝堂。

作为昔日的中药双雄之一,业界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九芝堂”之说。2002年“涌金系”入驻九芝堂后,九芝堂与同仁堂差距明显:2014年,同仁堂营收为96.86亿元,净利为7.64亿元;九芝堂营收14.05亿元,净利仅有2.46亿元。2015年李振国取代"涌金系"的陈金霞成为九芝堂实际控制人。合体后的九芝堂财报也一年比一年漂亮。据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2016年1—12月实现营业收入26.74亿元,同比增长206.8%。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