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家三甲医院将关闭普通门诊!》这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文章的大背景,源于国家卫健委几天前印发的《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的通知》。通知将113所医院纳入工程项目储备库,意味着这些医院服务重心将向诊治疑难病症转移。
据悉,列入储备库的都是三甲大医院,如北京天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郑大一附院等,浙江的浙大一院、浙医二院、省肿瘤医院三家医院也入选其中。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入库名单中的上海仁济医院已于今年3月下旬关闭普通内科门诊。
有专家分析,大型三甲医院将根据规划快速转型,将科研力量集中在疑难杂症上,会逐步关掉普通门诊,而常见病诊治将通过医联体等延展服务,把病人留在下级医院。
那么浙江入库的这三家医院会关闭普通门诊吗?
普通内科大幅缩水
专病专科琳琅满目
走进偌大的浙医二院门诊大厅,在自助挂号平台上,钱报记者发现,普通的内科、外科,已被细分为上百个不同的专科门诊。想在琳琅满目的科室门类中选出普通内科、普通外科,得费神筛选一阵子。
钱报记者又去了浙大一院,在门诊大厅想找一位挂普通内科号的病人,似乎挺不容易,轻车熟路的老病人,挂的都是专科门诊;一头雾水撞进来的患者,经现场导医指导,也被分流到相应专科挂号就诊。
在浙江省肿瘤医院,钱报记者发现普通门诊的病人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复诊的肿瘤病人,以及没有挂上专家号的首诊病人。
遇上一位林大姐,她是一位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和放化疗结束后,她的病情控制得比较稳定。由于专家号比较难挂,她每次来复查都是挂普通号。
再来看看手机端的预约挂号平台。钱报记者选中浙大一院,点开内科,一下子出来80多个门诊,有肾功能不全营养治疗门诊、内分泌门诊、脑血管病专科门诊……普内科门诊只占了其中的一项。
光是内科就有80多个专科门诊,它们的分工精细度可想而知,比如记忆障碍专科门诊和记忆减退专科门诊,由不同医生坐诊,看的是不一样的症状;还有乏力门诊、强直性脊柱炎门诊、高压氧门诊等。总之,只有当自己明确得了什么疾病时,在这里挂号看病才能有的放矢。
据悉,浙大一院、浙医二院,普通门诊挂出去的号源,已连续几年大幅下降,但什么时间会关闭普通的内科以及外科门诊,目前尚未有时间表。
外省停诊箭在弦上
浙江省不用行政手段一刀切
而在北京、上海、广东,普通门诊关停已经箭在弦上。
今年3月下旬,上海仁济医院在院内贴出通知: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的具体要求,2018年3月31日下午5点门诊结束后,关闭普内科门诊。
《“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
广东省某些地区提出,在门诊业务上,三级医院逐步压缩和关停普通门诊,原则上仅保留专科(专家)门诊。贵州省此前也发文要取消三甲医院的便民门诊,青海省去年提出要将大医院门诊量减少25%。
面对三甲医院取消普通门诊的“大势所趋”,浙江省的时间表如何?钱报记者昨日走访省卫计委。
医政处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浙江省将不用行政手段一刀切关闭普通门诊,而是通过推进分级诊疗等政策加以引导。“当然有病就往大医院跑的习惯,老百姓要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医院与公众都要适应。”
“比如对医院的评价、功能定位,让三甲医院的专科特色更加明显。”相关负责人说,从数字上看,就能知道浙江大医院的改变——近五年时间里,三甲医院的门诊总数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有的医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与此同时,其中的疑难重症、大手术数量比例在不断提高。
据悉,这些年,浙江省的医改布局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引导老百姓在家门口的医院看普通疾病已成为重点。“比如推动省级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增强县级医院、社区医院服务能力,能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并建立相应的转诊渠道,发现疑难杂症时,转诊到上级大医院。”
“在药品方面,通过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统一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并统一采购,对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疾病常用药,县医院有什么药,社区医院也配备什么药,不必专门跑到上级大医院。”负责人说,一系列的政策,让浙江的医院分工合作,“大医院干大医院的,县医院干县医院的,基层医院干基层医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