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羽兮
未来医学人才引进,全面实现以需定招,以岗位定招,逐步停止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学生专业招生。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临床执业医师人数共计360万人,其中乡村医生90余万人,农村医学人才紧缺。 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推进,医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数量不足向质量不高、结构不优转变。
从这几年的流动数据来看,不只是乡村医生,包括卫生院医生在内的整个乡镇医学人才队伍都面临着人员老化、流失严重、学历资质跟不上、待遇跟不上等问题,医学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自下而上的一次彻底改革。
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上,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副司长张彩虹就我国目前医师队伍建设的背景、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即将采取的行动作主题汇报。以下内容,关系到未来医学人才结构变动,值得共同探讨。
医师队伍质量提不上,有3大原因
1、学历层次不高,资质跟不上
我国医师的学历结构从中专到博士研究生,几乎涵盖所有学历,但是在这中间有47.4%的执业医师为本科以下学历。同时医师执业资质差异也很明显,存在17%,将近五分之一的人是执业(助理)医师。
而这部分执业(助理)医师在乡镇占据医师总数的绝大部分比重。
2、区域、城乡差距明显
除此之外,医学人才队伍存在区域差异,浙江和北京每千人口医师数达到了3,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在平均数以下,其中包括河南、安徽等大省。
体现在城乡区域上,这种分布差异更大。我国城市每千人口医师数到了4,而农村只有1.7,再次说明我们的农村非常缺医。甚至在很多西部地区还存在空白点,很多乡村没有医生。
3、专科、全科人才结构差距大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儿科、精神科、妇产科医生人数加起来不到25%。全科方面,我国2017年的数据只有7.5%,2018年只有8.6%。
我们说医改难,它的核心转诊制度是关键,转诊制度建立好核心的关键是全科医生。转诊制度建立之日也就是我们的医改成功之时,说明全科医生很重要。
虽然目前全科医生数量已经突破30万,完成既定目标,但从整体质量上来看离理想状态还有很长的距离。
医学人才队伍大洗牌,必须增量提质
医学发展靠人才队伍支持,医改成功需要人才队伍建设辅助。所以,未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落实到具体实施群体上,要解决的核心就是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围绕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已经在毕业后教育、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三阶段进行有机衔接,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未来,将在这三个方面加大力度,确保医务人员跟上发展节奏、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 数量上做到按需、按岗招人
2030年规划纲要要求2030年年均需要新增的执业医师数大概是10万,2017年的医学类毕业生数达到25.4万人,本科14.5万人,但这些人到哪里去了?
医学教育普通高校768所,本科181所,中高职76%,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70%。我们的供需是存在矛盾的,应该以需定招,以岗位定招,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医疗体系需要多少人,教育部门就培养什么样、什么数量的人,做到供需平衡。
第二,严把质量观,停止中职层次农村医学招生
张彩虹提出,在提高人才质量方面将从入口把关,提高生源质量,在本科医学类、中医学类的专业逐步实现一本招生,同时严格控制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逐步停止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学生专业招生。
201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就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提到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得到显著提高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上,明确提出要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要求具体包括: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要逐步缩减初中毕业生招生规模,逐步转向在岗乡村医生能力和学历提升。2020年后,逐步停止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招生。
同年,四川省教育厅、省卫计委与省中医药局联合下发文件,决定从2018年起,不再新增中职医药卫生类学校。可以预见,随着文件的逐步落地,中职农村医学、中医专业将成为历史。
第三, 人才使用、激励机制落实还有偏差,需加强执行监管
有激励才有吸引力,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学以致用,最终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并将一部分医学人才留在基层。但要留住人才,激励措施不能只停留在文件阶段,必须落地。
目前,在提高岗位吸引力方面,国办的27号文件和去年的3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但在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偏差,张司长明确,将来还要继续加强对执行的监管。
在新形势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医生群体特别是基层医生结构将面临大洗牌,届时,和大型医院一样,基层也将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让患者病有所医,让医生劳有所得。
眼前利好政策层出不穷,我们基层医生除了把握机会以外,还应当树立危机意识,加强自我学习,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