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巴根
2月11日,三星Bioepis宣布通过与康桥资本的许可协议继续在中国大陆进行扩张。这也是继今年初与三生制药达成生物类似药合作后,一个月内三星Bioepis在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的第二笔合作。
此次,三星Bioepis与康桥资本的协议包括前者的多个生物仿制药候选物,例如参考雷珠单抗和依库丽单抗的第三波生物仿制药候选物SB11和SB12,以及参考曲妥珠单抗的生物仿制药候选物SB3。此前,三星Bioepis与三生合作的药物为包括贝伐珠单抗的生物仿制药在研产品SB8等在内的产品。
根据协议,康桥资本将成立一家新的生物制药公司AffaMed Therapeutics,该公司将与三星Bioepis合作,涉及包括临床开发,监管注册和在中国商业化等业务。三星Bioepis将获得预付款以及销售特许权使用费。
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在研生物类似药的主要分布地区不是在原研药发达的欧美,排名第一的是中国大陆,第二的是印度,第三才是美国。这一方面反应了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反应了中国生物类似药的激烈竞争。
截至目前,包括三生、复宏汉霖、齐鲁、丽珠、信达生物等国内企业都已在生物类似药领域布下不少兵力,其相关生物类似药产品的上市申请也已相继获受理。而随着类似三星Bioepis这样的跨国企业介入,中国的生物类似药大战即将打响。
1、发展迅猛
积极联姻是三星Bioepis的生物仿制药在全球发展迅猛的一个原因。
2013年起,三星Bioepis就与MSD、武田等合作,通过共同研发药物、帮助进行商业化等方式,使得这家韩国公司这几年在欧美市场上打得火热。
目前,三星Bioepis在欧洲市场已有4款获批及上市生物类似药产品,包括三款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BENEPALI(依那西普)、FLIXABI(英夫利昔单抗)、IMRALDI(阿达木单抗)。在美国,三星Bioepis拥有一款获批及上市的生物类似药产品Renflexis(英夫利昔单抗),而SB5(阿达木单抗)和SB3 (曲妥珠单抗)的生物类似药在研产品正在审批中。
在2019年开年,通过与两家中国公司的合作,三星Bioepis将生物仿制药打进中国大陆市场的战略已经明晰。
但在国内,三星Bioepis也将面临激烈竞争。2018年齐鲁制药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贝伐珠单抗)被纳入第三十三批优先审评程序药品注册申请。这意味着首个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将加速上市。
贝伐珠单抗2004年上市,已经成为欧美市场抗肿瘤治疗的基础用药。据统计,2017年全球销售额约为70亿美元(约合490亿元人民币)。
2017年,贝伐珠单抗在中国样本医院的销售超5亿元,终端销售约15亿元,估算仅覆盖3万余名肿瘤患者。由于专利保护期将至,国内生物类似药即将上市,进口贝伐珠单抗在2017年年底通过谈判降价63%,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
目前,国内申报贝伐珠单抗制剂的企业已有20多家。
2、爆发上市来临
根据招商证券研报预测,第一款符合国际标准的我国生物类似药产品有望在2019年初正式获批上市,从而拉开未来五年间生物类似药爆发式上市的序幕。从目前的存量数据粗算,预计未来五年每年都将有5-10款生物类似药产品获批上市。
德勤于2018年发布的一项报告预计,2018—2020年,美国市场将有20-25个生物仿制药上市。然而,由于没有明确的调控途径,在美国也存在着逆风向。在研生物仿制药数量方面,亚太地区最多。按国家计,中国以269的数量位列第一。中国有潜力成为生物仿制药的前沿市场。生物仿制药的增长将有效提高生物制剂的使用,同时将推动整个行业进入一个创新期。
中国在研的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和依那西普生物类似药(包括标准的生物类似药和非标准的生物类似药两类)已超过90款。其中阿达木单抗的类似药在研企业已经超过20家,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的在研企业均超过10家。即使有50%的类似药成功上市,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竞争。因生物药本身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只有部分企业的产品能走到最后。
上述报告指出,过去几年,生物制剂在药品市场中已获得了显著增长。在2013年,生物制剂全球销售额为1500亿美元,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2900亿美元,在全球药品市场中的占比预计将超过四分之一,达到27%。
与之而来的是,行业最畅销的生物制品将面临生物仿制药冲击带来的收入损失。目前全球最畅销的10款药品中,7款为生物药,每款的销售额基本都在数百亿元。
根据Evaluatepharm的统计,到2020年,过专利保护期的生物药将近874亿美元市场规模。生物原研药的专利到期为生物类似药上市奠定了市场空间。
上述报告也指出,对生物制剂支付能力及药品可及性方面的不足,将有力推动生物仿制药市场的增长,尤其是新兴国家地区。在欧盟,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寻求通过生物仿制药来节省医疗成本,尽管目前生物仿制药的市场份额仍较低。
但相较于化学仿制药,生物仿制药的研发过程更加复杂,此外,监管部门法规不完善和原研药物的专利权不断延长,也使得生物仿制药的市场难以被激发。
原标题:一个月内两笔合作剑指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本土大战即将打响!哪家能拔得头筹?